在辣椒种植过程中,从移栽到开花阶段,若遇气候温和但地温偏低的情况,辣椒生根长叶往往较为缓慢。为了加速其生长,构建活力旺盛、光合效率高的植株,从而有效提升产量和生产效率,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至关重要。其中,中耕作业扮演着核心角色。
中耕的需要性:破除障碍,优化环境
辣椒种植田间常见的土壤板结(由灌溉、降雨或机械作业引起)、结构不良以及杂草滋生,是阻碍辣椒根系发育、幼苗生长和植株扩展的主要障碍。中耕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关键对策。其核心作用在于:
破除板结,疏松土壤: 直接打碎地表硬壳,改变土壤物理结构。
清理杂草: 减少养分、水分和光照的竞争。
改变通气: 增加土壤孔隙度,促使根系呼吸。
增加受光,提升地温: 通过翻动土壤,扩大阳光照射面积,显著提高地表至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(椒地暖),这对于早春低温期促使生根发棵尤为关键。
调控水分: 雨后中耕能加速表土水分蒸发,防止过湿,同时也能为后续的灌溉或排水创造条件。
中耕的实施策略:依生育阶段精确操作
中耕并非一成不变,需根据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阶段灵活调整:
移栽还苗至开花前: 这是中耕的关键期。移栽缓苗后应立即开始中耕,并在开花前进行2-3次。遇降雨后务必及时补耕,以散墒增温(勤中耕地不板)。
套种作物收获后: 若辣椒品种与早熟粮、菜或经济作物套种,在套种作物收获后,应及时进行浅耕或深中耕,疏松土壤,为辣椒根系的迅速扩展创造空间(深中耕枝节短,意指促使植株健壮)。
盛花期后: 此时根系已广泛分布,再生能力减弱,深中耕易伤根。应改为仅破除地表板结的浅中耕,目标是维持表土疏松透气,保持田间相对干燥的小气候,减少疫霉病等病害发生风险,并持续支持光合作用,为果实膨大奠定物质基础。
盛果期: 植株枝叶茂密,封行盖垅,操作困难,且养分大量供应果实,根系生长受抑。此阶段通常只能在宽行内进行浅中耕,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透气性。
中耕的综合效益:农谚的智慧总结
中耕的效应深刻而多元,正如椒农的生动总结:
“旱中耕椒地暖,勤中耕地不板,深中耕枝节短。”
“旱中耕椒地暖”:强调了中耕(特别是干旱或低温时)提升地温的核心作用。
“勤中耕地不板”:点明了频繁中耕是防止土壤板结、维持良好结构的有效手段。
“深中耕枝节短”:形象地说明在适当时机(如套种后)进行深中耕,能促使植株健壮(节间缩短,株型紧凑),增强抗逆性。
中耕是辣椒品种前期及中期田间管理的核心环节,是应对土壤障碍、优化根际环境、促使植株健壮生长、最终保障高产稳产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。椒农应深刻理解其“破板结、增地温、除杂草、促根系、调墒情、防病害”的综合效应,并严格根据辣椒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,科学实施中耕作业,方能充分发挥其“暖地、松土、壮株、保产”的关键作用。